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調動全區各市、縣(含縣級市,以下統稱縣)當家理財積極性,更好發揮財政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完善自治區對縣財政管理、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保持財政體制基本穩定,堅持因地制宜、分類管理的改革方向不變,合理劃分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健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內容
(一)適當調整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名單。為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在維持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分類管理機制不變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市經濟發展、財力水平和庫款保障等情況,適當調整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名單。將陽朔縣、靈川縣、永福縣由市管縣調整為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其他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維持目前管理方式不變。調整后,所有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的體制補助(上解)、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資金調度、財政結算、債務管理等繼續按《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自治區對縣財政體制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7〕96號)有關規定執行。
(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為進一步激發各市扶持所轄縣發展的積極性,增強各市統籌區域發展能力和輻射功能,強化各市對縣的指導管理和帶動發展,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1.設立專項獎勵資金,激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典型。自治區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獎勵資金,對獲得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縣”的縣,分別給予5000萬元、3000萬元的一次性財力獎勵,獎勵資金重點用于項目前期工作、產業發展、財源培植等。
2.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激勵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自治區在測算相關轉移支付時,對發展速度快的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增幅超過全區平均增幅10%—20%的部分,按50%不計為標準財力;超過全區平均增幅20%以上的部分,按100%不計為標準財力。對因發展較快而無標準財政收支缺口的縣,不做轉移支付退出處理,按照維持客觀性補助額不變繼續給予激勵獎勵。
3.加大獎勵補助力度,激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自治區在測算相關轉移支付時,對財政收入結構優化且財政自給率(剔除政府債券因素,下同)連續2年提高的縣,客觀性補助增幅在原來基礎上再考慮財政自給率提高幅度因素增加獎勵性補助(增加幅度最高不超過10個百分點),對市管縣進一步加大獎勵力度。
4.實施產業發展激勵政策,做大做強縣域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鼓勵引進特色優勢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認定且在有效期內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對工業增加值等增長情況超全區平均水平且排在全區前20名的縣給予一定獎勵,并對這20個縣中排名較上年提高的縣再適當增加獎勵,同時,對這20個縣給予產業園區專項債券傾斜支持;對市管縣,自治區除獎勵縣外,再給予所在市一定獎勵,鼓勵各市統籌市管縣資源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5.激勵各市加大對縣扶持力度,促進市縣協同發展。對連續2年補助所轄縣轉移支付總額均增長的市,自治區對各市補助所轄自治區財政直管縣轉移支付較上年增量部分按不低于20%給予獎勵;對各市補助所轄市管縣轉移支付較上年增量部分按不低于30%給予獎勵,鼓勵各市加大對市管縣支持力度。各市對所轄縣的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指各市動用自有財力安排的資金。
6.強化相關約束機制,形成良好政策導向。自治區在測算相關轉移支付時,對長期高度依賴自治區轉移支付(財政自給率低于全區縣級平均水平),但獎勵性等支出標準高于全區縣級平均水平的縣,對獎勵性等支出超出全區縣級平均水平的部分,按不低于50%扣減其相關轉移支付,約束相關支出過快增長;對自治區補助市管縣的轉移支付,各市存在欠調庫款的,將庫款欠調情況納入測算因素并扣減該市相關轉移支付。
三、職責分工
自治區財政廳要會同自治區有關部門,對以上政策中需認定的前置條件進行會商會審,并做好相關獎補資金測算下達工作。自治區有關部門要及時提供相關資料和數據,確保相關資料和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
各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統籌市縣協同發展的主體責任,原則上應給予所轄縣同等政策待遇,不得自行調整各市與所轄縣間的財政體制;確需調整的,由各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區財政廳提出申請,自治區財政廳審核后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各市一律不得對享受均衡性轉移支付的所轄縣集中收入和財力,一律不得截留所轄縣的轉移支付。各市要加大對所轄縣的幫扶、指導、管理和監督。
各縣人民政府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兜牢“三保”底線;加強財政管理,深化財政改革,優化支出結構,防范財政運行風險;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植優質財源,做大做強財政蛋糕。
四、其他
(一)以上政策,市縣同時符合多個獎補條件的,按最高額度測算相關獎補資金,不重復計算。
(二)各市縣要加強獎補資金使用和管理,切實提高資金效益,統籌用于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
(三)桂政辦發〔2017〕96號文件規定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本意見執行。
(四)本意見由自治區財政廳負責解釋。
(五)本意見的執行期限為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在執行過程中,如遇到中央財政體制調整,自治區將適時相應調整。
附件: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名單
2021年5月2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和市管縣名單
序號 | 市 | 縣 | 類別 | 備注 |
1 | 南寧市 | 橫州市 | 市管縣 | |
2 | 賓陽縣 | 市管縣 | ||
3 | 上林縣 | 市管縣 | ||
4 | 馬山縣 | 市管縣 | ||
5 | 隆安縣 | 市管縣 | ||
6 | 柳州市 | 柳城縣 | 市管縣 | |
7 | 鹿寨縣 | 市管縣 | ||
8 | 融安縣 | 市管縣 | ||
9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市管縣 | ||
10 | 三江侗族自治縣 | 市管縣 | ||
11 | 桂林市 | 陽朔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2 | 靈川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3 | 全州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4 | 興安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5 | 永福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6 | 荔浦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7 | 平樂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8 | 恭城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19 | 灌陽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0 | 桂林市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1 | 資源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2 | 梧州市 | 蒼梧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3 | 岑溪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4 | 藤縣 | 市管縣 | ||
25 | 蒙山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26 | 北海市 | 合浦縣 | 市管縣 | |
27 | 防城港市 | 上思縣 | 市管縣 | |
28 | 東興市 | 市管縣 | ||
29 | 欽州市 | 浦北縣 | 市管縣 | |
30 | 靈山縣 | 市管縣 | ||
31 | 貴港市 | 平南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2 | 桂平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3 | 玉林市 | 容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4 | 博白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5 | 陸川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6 | 北流市 | 市管縣 | ||
37 | 興業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8 | 賀州市 | 昭平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39 | 鐘山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0 | 富川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1 | 百色市 | 田東縣 | 市管縣 | |
42 | 平果市 | 市管縣 | ||
43 | 百色市 | 德保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4 | 靖西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5 | 那坡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6 | 凌云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7 | 樂業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8 | 田林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49 | 隆林各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0 | 西林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1 | 河池市 |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2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3 | 南丹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4 | 天峨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5 | 鳳山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6 | 東蘭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7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8 | 都安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59 | 大化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0 | 來賓市 | 象州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1 | 武宣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2 | 金秀瑤族自治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3 | 忻城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4 | 合山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5 | 崇左市 | 天等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6 | 大新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7 | 龍州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8 | 寧明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69 | 扶綏縣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 ||
70 | 憑祥市 | 自治區財政直管縣 |